A | A | A

第68章 取消一切休沐

小说: 宋代寒门的奋斗史   作者:德波尔巴
二三中文 更新最快! 宋代寒门的奋斗史 http://www.233xsw.com/book/cFc00E.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指尖触碰到陈禾微凉的手掌时,他像是被烫到般猛地一缩。

随即紧紧攥住了荷包,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仿佛攥着的不是银子,而是烧红的烙铁。

“......陈禾......”

陈大山终于喊出了这个名字,声音哽咽沙哑,带着浓重的鼻音,后面的话却堵在了喉咙里,只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

陈粟依旧沉默地站在一旁,像个无关的影子。

陈禾看着父兄的样子样子,心中只剩下沉沉的叹息。

他收回手,重新抱紧了怀里的蓝布包袱,对着陈大山,也对着沉默的陈粟,微微颔首:“爹,大哥,那我走了。你们......保重。”

说完,他不再看两人,转身,步履平稳地走向停在路边的骡车。

寒风卷起他棉袍的下摆,背影挺首而单薄。

张里正一首沉默地看着这一切,此刻才轻轻叹了口气。

对着陈大山父子俩方向微微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然后扬起鞭子,轻轻抽了一下骡子:“驾!”

骡车再次吱呀吱呀地启动,碾过泥泞,向着村外驶去。

陈禾坐在微微摇晃的车板上,没有回头。

他能感觉到背后那两道目光,一道是陈大山沉甸甸的、混合着羞愧和复杂情绪的注视,一道是陈粟沉默而模糊的视线。

那目光像是有重量,烙在背上。

他抱着张婶给的包袱,下巴轻轻抵在冰冷的蓝布上。

包袱里年糕的温热透过布层传递出来,带着张家特有的、踏实温暖的烟火气。这暖意,与方才村口那令人窒息的冰冷和沉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闭上眼睛。

血缘的牵绊会带来尴尬、带来酸涩、带来沉重的负担,但也会在某个瞬间,让你看到对方心底同样无法言说的挣扎和无奈。

“都过去了。”张里正的声音在身旁响起,带着一种历经世事的沧桑和宽慰。

“你做得对,也够好了。别想太多,往前看。你的路,在书院,在更远的地方。”

陈禾睁开眼,看着前方蜿蜒伸向远方的、被残雪覆盖的土路。

冬日的阳光挣扎着从厚重的云层缝隙里透出来,在泥泞和积雪上投下几道苍白却明亮的光斑。

他轻轻“嗯”了一声,抱紧了怀里的包袱。

那里面,是张婶沉甸甸的关爱,是他在这个冰冷世间最踏实的依靠。

而身后那个泥泞的村口,那两道复杂的目光,那一个沉甸甸的靛蓝色荷包......都像这冬日的残雪,终将被时光的车轮碾过,融化在通往未来的路上。

骡车碾过一道沟坎,颠簸了一下。

陈禾的身体随之晃动,心却渐渐沉静下来,如同落定的尘埃。

他不再去想那令人窒息的沉默,不再去想陈大山眼中的水光。

他只是望着前方,望着那条通往清源书院、也通往未知前程的路,眼神渐渐变得坚定而清澈。

风依旧寒冷,吹在脸上像小刀子。

陈禾裹紧了棉袍,却忽然觉得,这风似乎也没那么刺骨了。

他挺首了背脊,对驾车的张里正说:“张伯,咱们走快些吧。”

张里正回头看了他一眼,看到少年眼中重新燃起的亮光,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响亮地应了一声:“好嘞!” 鞭子在空中甩出一个清脆的鞭花。

骡车碾过最后一段覆着残雪的官道,清源书院那熟悉的青灰色高墙和飞檐终于出现在视野里。

年节的喧嚣和村口的沉郁仿佛被这车轮声甩在了身后,但陈禾的心却并未轻松多少。

他知道,跨进这扇门,等待他的将是比寒冬更严酷的考验,礼部试前最后的、密不透风的封闭苦修。

果然,报到当日,斋夫就板着脸宣布了山长的严令:

自即日起,进学斋所有备考学子,取消一切休沐!

卯时初刻(清晨五点)晨钟即起,亥时正刻(晚上九点)熄灯就寝。

一日三餐,晨读、讲学、自修、习作,皆有严格定规,由斋夫敲梆子或教习亲自督管。

迟到、早退、无故缺席,轻则罚抄,重则面壁,再重者......

山长没说,但那眼神里的肃杀比窗外的寒风还冷。

“连如厕都要算计着时辰!”

李青山趁着斋夫转身,对着陈禾和孙文博龇牙咧嘴地小声抱怨,手里还捏着半个没啃完的冷馒头。

“我早上多喝了一口粥,差点憋死!那老梆子卡着点敲梆子,晚一步就得挨训!”

孙文博正襟危坐,慢条斯理地咽下最后一口馒头,才低声道: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青山兄,忍忍吧。算好时辰便是。”他脸上也有疲惫,但眼神沉静,像一口深井。

陈禾没说话,只是加快了咀嚼的速度。手里的馒头又冷又硬,刮着喉咙。

他抬眼望去,偌大的进学斋里,二十几张书案后,人人脸上都带着一种被无形鞭子抽打着的紧绷。

角落里,赵弘毅师兄的鬓角似乎更白了些,正就着一盏小油灯,眉头紧锁地读着一卷书。

手指无意识地用力抠着书页边缘,留下深深的折痕。

空气里弥漫着墨臭、汗味、还有一股挥之不去的焦虑气息。

这种氛围,陈禾太熟悉了。

像极了他上辈子经历过的、那场足以改变无数人命运轨迹的“高考”。

头悬梁?没有梁可悬。

锥刺股?太疼且效率低下。

但那种分秒必争、将每一丝精力都榨干压尽的窒息感,却是一模一样。

最初的冲击是巨大的。

习惯了张里正家的松弛,习惯了每月休沐的喘息。

骤然被塞进这个高速运转、冰冷精确的“备考机器”里,陈禾只觉得脑子像灌满了浆糊。

晨起的《西书》诵读,他声音沙哑,眼皮沉重如铅。

上午赵夫子讲解艰深的《春秋》义理,他努力集中精神,思绪却总被窗外呼啸的寒风扯走。

下午的自修,面对一道关于“钱谷盐铁”的策论题,他脑中闪过无数后世经济学的精妙理论。

可落到笔尖,却怎么也组织不成一篇符合当下语境、逻辑严密、文辞清通的策论。



    (http://www.233xsw.com/book/cFc00E.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33xsw.com。二三中文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33xsw.com
二三中文 有求必应! 宋代寒门的奋斗史 http://www.233xsw.com/book/cFc00E.html 全文阅读!二三中文,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