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9章 乙上

小说: 宋代寒门的奋斗史   作者:德波尔巴
二三中文 更新最快! 宋代寒门的奋斗史 http://www.233xsw.com/book/cFc00E.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他写写划划,废纸揉了一团又一团,只觉得胸口发闷,烦躁得想把笔折断。

“行舟,可是遇到了难处?”孙文博清润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他不知何时己完成了自己的初稿,正关切地看过来。

陈禾看着自己纸上那堆砌史料、逻辑混乱的文字,苦笑着将草稿推过去。

“让文博兄见笑了。思路混乱,下笔无章。”

孙文博接过来,快速浏览了一遍,沉吟片刻,指着其中一段引用的《管子》论述。

“此论精辟,然与后文所论‘盐铁专营之弊’,似有割裂之感。若能将此‘利’与后文之‘弊’置于一处。

以‘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思路串联,再辅以史实证其得失,或更能切中‘权衡’之题眼?”他声音不高,却字字点在要害。

陈禾醍醐灌顶!

他之前只顾着把知道的“好东西”都堆上去,却忽略了文章内在的逻辑链条和核心思想的聚焦!

这正是赵夫子之前批评他“堆砌”、“浮华”的症结所在!

他感激地看向孙文博:“文博兄一言,惊醒梦中人!多谢!”

孙文博微微一笑:“行舟学识广博,远胜于我。只需稍加梳理,去芜存菁,必能成佳篇。”他的鼓励真诚而具体,没有半分敷衍。

这次点拨,像一束光照亮了陈禾舟眼前的迷雾。

他意识到,自己并非真的“不行”,而是被两个时空的知识体系差异和应试技巧的欠缺困住了。

他上辈子能啃下博士学位的硬骨头,靠的绝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而是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些,才是他真正的底牌,是超越这个时代普通学子的利器!

他深吸一口气,将烦躁压下,重新铺开一张干净的纸。

他没有立刻下笔,而是闭上眼睛,将那道策论题目在心中反复咀嚼。

如同孙文博教他的“复述精要”之法,首到提炼出最核心的论点——“权衡钱谷盐铁之策,关键在于度其利害,务求国用足而民生安”。

然后,他不再追求旁征博引的炫目,而是紧紧围绕这个核心论点,在脑中构建清晰的逻辑框架:

先论“利”之所在(充实国库、调控市场),再析“弊”之深重(与民争利、滋生腐败、抑制活力),

最后提出“权衡”之策(因地制宜、官督商办、严查贪渎)。

每一个分论点下,只选取最典型、最有力的史实或论述支撑,力求精准、简洁。

思路理清,下笔如有神助。

沙沙的书写声流畅而沉稳,不再有之前的滞涩和反复。

一篇结构清晰、论点突出、论证有力的策论初稿,竟在晚饭前的梆子敲响前完成了!

当他把这篇修改后的文章交给赵夫子批阅时,明显看到夫子那锐利的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夫子没多说什么,只是用朱笔在几个地方圈点了一下。

批注了几个“此处可更精炼”、“此例甚当”的字样,最后在文末写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乙上”。

这成绩在高手如云的进学斋不算顶尖。

但对入学不足一年、此前还被批“堆砌浮华”的陈禾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肯定!

这证明,他摸索的路子是对的!

尝到了甜头,陈禾开始更加系统地将现代学习方法融入这高压的备考中。

他不再像李青山那样凭感觉苦熬,而是将每日从卯时初到亥时正的时间,按自己的精力曲线和课业要求精细划分。

精力最充沛的清晨,用于诵读经典和攻克最难的理论;

午后易困倦,则用来整理笔记、归纳错题;

傍晚思维活跃,最适合构思策论、练习破题。

他甚至将如厕、吃饭、去藏书楼借还书的路途时间都利用起来,在心里默诵名篇或推敲某个论点。

斋夫敲梆子的间隙,别人瘫在座位上喘气,他却抓紧闭目养神片刻,或者快速浏览几行笔记。

在学习的时候,他不再满足于泛泛而读,而是将浩瀚的经史典籍按主题、按朝代、按人物进行结构化梳理。

用厚厚一沓粗糙的竹纸,自制“思维导图”和“要点卡片”。

比如“历代田制利弊”,一张大纸,中心是“田制”,分出“井田”、“均田”、“两税法”、“一条鞭”等分支,

每个分支下简明扼要列出核心内容、实施背景、主要利弊、相关重要人物及言论。

这些图表和卡片,成为他快速检索、强化记忆的利器。

孙文博看到他的“卡片”,大为惊奇,拿过去研究半晌,叹道:“行舟此法,条分缕析,纲举目张,实乃温故知新之良方!”后来竟也悄悄效仿起来。

对于最薄弱的行文表达,他严格执行孙文博传授的“复述精要”法。

每天雷打不动,选取一篇大家名作,先精读揣摩,再合书复述其核心思想,力求用最精炼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与原作对照找差距。

赵夫子布置的每一篇习作,无论大小,他都认真对待。

写完后不仅请孙文博、李谦等同窗帮忙看看,鼓起勇气后,甚至主动去请教那些沉默寡言、但经验丰富的老生师兄,尤其是赵弘毅。

起初赵师兄有些受宠若惊,甚至带着点怀疑,但当陈禾真诚地请教他某段论述如何更凝练,某个典故引用是否恰当时。

赵师兄浑浊的眼睛里会迸发出一种被尊重和需要的亮光,往往能给出极其务实、切中要害的建议。

陈禾将这些反馈一一记录下来,反复琢磨,融入下一次的练习。

但弦绷得太紧也不是什么好事,在张里正家给柱子启蒙的短暂放松己成奢望。

陈禾找到了新的“喘息”方式:与李青山的“暴力”对练。

每当被经义策论压得头昏脑涨时,他就拉上同样被憋得嗷嗷叫的李青山,跑到书院后面空旷无人的校场。

两人也不多话,抄起角落闲置的、裹了厚布的木枪,就乒乒乓乓地对打起来。



    (http://www.233xsw.com/book/cFc00E.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33xsw.com。二三中文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33xsw.com
二三中文 有求必应! 宋代寒门的奋斗史 http://www.233xsw.com/book/cFc00E.html 全文阅读!二三中文,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