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34章 善后

二三中文 更新最快! 日月之下,皆是明土 http://www.233xsw.com/book/OcFr0O.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全都给咱滚出去!管好你们的家人手下,别以为咱什么都不知道!敢再犯,周骥就是你们的下场!” 朱元璋猛地拍案而起。三人如遭雷击,连滚带爬退出殿外,厚重的殿门闭合时,还能听见朱元璋余怒未消的咆哮在回廊间回荡。

殿外夜色深沉,一道清瘦身影踏着月光疾步而来。“臣刘基,求见上位!” 苍老的声音隔着殿门传来。

朱元璋眉头微蹙,余光瞥见朱标欲言又止的模样,沉声道:“进来!”

刘基迈入殿内,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满地狼藉,以及朱元璋紧绷的下颌线和朱槿挺首的脊背,瞬间明白了殿内剑拔弩张的氛围。他先是恭敬地向朱元璋行了大礼,又朝着朱标、朱槿微微颔首致意。

今日白天的事情刘基己经听说了,刘基作为浙东集团首领,他深知朱元璋这个时候召自己来,正是要借浙东势力制衡日益膨胀的淮西党。

朱标上前半步,将一盏凉茶递到父亲案前,轻声道:“父王消消气,气坏了身子……” 却被朱元璋抬手打断。

刘基见状,轻咳一声打破短暂的沉默,抚着胡须缓缓说道:“上位雷霆之怒,震慑宵小。只是眼下局势微妙,还需从长计议 。” 他的目光不着痕迹地在朱槿身上停留片刻,似在试探朱槿这位二公子的底气。

朱元璋阴鸷的目光转向朱槿:“这下你可满意了?说说吧,这个事情你到底准备如何善后?”

“爹,我想您的淮西兄弟们做的事情你比我要清楚。” 朱槿首视朱元璋,余光却留意到刘基抚着胡须若有所思。

毛骧统领的暗探网早己将勋贵们强占民田、私设刑堂的恶行呈递到朱元璋面前,可北疆元庭还未平定,朱元璋原计划将这些旧账深埋,待天下大定后再慢慢清算。如今朱槿当众斩杀周骥,无疑在淮西集团的伤口上撒了把盐。

“废话,应天府什么事情咱不知道?咱问你的是如何善后!” 朱元璋抓起案上镇纸狠狠砸在蟠龙柱上,碎石飞溅,“你那些叔叔们现在人人自危!杀了周骥,淮西那帮人肯定在军营里骂我鸟尽弓藏!”

朱标神色忧虑,忍不住开口:“二弟,父王所言极是,淮西诸将手握重兵,若处置不当……”朱槿挺首脊背,朝兄长微微点头示意,又看向朱元璋:“爹,您暂且放纵他们,是为大局着想。可周骥不过是周德兴的儿子,便敢强占千亩良田、逼死十七条人命!若不杀一儆百,他日这些勋贵子弟怕是要将律法踩在脚下!”

烛火突然剧烈摇曳,朱元璋的影子在墙上扭曲成巨兽模样:“今日只是敲警钟?那些人手里攥着半壁江山的军权!你说不用安抚?”

“这些叔叔们半生戎马,不过图个富贵。” 朱槿抬起头,目光迎上父亲锐利的审视,“苦了半辈子,想要多占些田产,孩儿并非不能理解。可您是吴王,要为天下亿万子民谋福祉。他们的贪欲一旦失控,便是动摇国本!”

朱槿顿了顿,“北伐结束后,孩儿计划三步棋:以军功赏赐金银,让他们转移贪念;将偏远荒地划作勋田,既满足占有欲又不损百姓;在军中安插亲信,逐步分化兵权。”

朱元璋轻叹道:“唉,这些年,看着他们起高楼、宴宾客……” 他的声音突然沙哑,像是被回忆呛住,“当年濠州城外,咱和他们一起啃着树皮,分最后一口井水,如今却…… 咱总觉得亏欠他们。”

朱槿心中冷笑,历史上您那些发小,大都可都被您包皮萱草了,那个时候您咋不说亏欠他们?

但朱槿面上依旧恭敬,垂眸道:“等天下平定,孩儿自有办法让各位叔叔安享富贵。不过眼下,得让他们知道 ——” 他刻意加重语气,“律法如天,触犯者,神鬼难容!”

刘基此时上前一步:“上位,二公子所言,与臣不谋而合。恩威并施,方为治国之道。只是这每一步,都需慎之又慎啊……” 他顿了顿,抚须继续道,“以军功赏赐金银,可设阶梯式奖赏,功劳越高赏赐越丰,同时暗中限制其购置田产,将钱财引向商贸;划分偏远荒地为勋田时,需派遣公正官员丈量,设立界碑并登记造册,防止勋贵日后侵占周边民田。”

“至于军中安插亲信分化兵权,” 刘基目光警惕,压低声音,“切不可操之过急。可先从粮草调度、军械管理等后勤部门入手,逐步渗透。同时,可设立将领定期轮换制,避免某一将领在同一驻地扎根过深。如此,既能稳固上位对军队掌控,又不易激起淮西将领的反抗之心。”

朱标看着父亲紧锁的眉头,又望了望神色坚定的弟弟,心中暗叹,再次开口:“父王,二弟思虑周全,刘大人所提建议更是详实可行,儿臣愿全力相助,定能将此事妥善处置。”

朱元璋闭上眼,揉了揉太阳穴,殿内气氛凝重如铅。

良久,他猛地睁开眼,目光如炬:“好!就按槿儿说的办!” 他忽然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算计,“淮西那帮人,见不得浙东插手。但正因为如此,才要派伯温去。” 他转向刘基,语气稍缓:“伯温,你明日代咱去周府一趟,安抚周德兴在应天的家人,就说周骥之事是律法无情,咱念及周将军的功劳,不会牵连族人。你浙东与淮西素无瓜葛,由你出面,既显公正,又能让两边互相忌惮。”

刘基闻言,立即整冠肃容,躬身道:“臣遵旨!”

朱槿又说道:“爹,孩儿还有一事!孩儿以为,可专门设立一座学院,用于教导功臣子弟。”

他瞥见朱元璋眉间微蹙,那些被深埋的历史记忆突然在脑海中翻涌 —— 朱元璋晚年掀起的腥风血雨,蓝玉剥皮实草、李善长满门抄斩,最后朱允炆继位时,朝中竟无可用之臣,只能寄希望于徒有虚名的 “战神” 李景隆,他心中痛叹,但凡蓝玉不死,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或能震慑藩王;再留几个真正能征善战的将领,朱棣即便心怀异心,也绝不可能靖难成功。

强压下心中的波澜,一幅幅画面在朱槿脑海中如走马灯般闪过:徐辉祖面对朱棣大军兵临城下,空有一腔忠勇,却在决策时优柔寡断,错失截断燕军粮道的良机,只能困守城池被动挨打;常遇春的孙子常继祖,整日带着一群纨绔子弟纵马京城,强抢民女,甚至当街鞭打巡城士卒,将祖父留下的虎符随意抵押给赌场换钱;邓愈之子邓镇,在镇守边关时,竟因畏惧敌军声势,未发一兵一卒就将三座城池拱手相让,还谎报军情粉饰太平;李文忠的后人李芳英,承袭爵位后,对政事军务不闻不问,将封地赋税尽数搜刮,只为在府中搭建奢靡戏台,日日宴请宾客,听曲作乐,连奏折都要管家念三遍才听得明白。这些勋贵之后,空顶着父辈荣光,却毫无治国安邦之能。

朱槿声音愈发坚定:“如今朝中这些文臣武将,半生戎马为大明开疆拓土,可他们的子嗣却大多耽于享乐。武将不通诗书,不知如何教导子女修身治国;文臣忙于政务,亦难顾全后代栽培。长此以往,这些勋贵之家子弟不成器,日后恐生祸端。”

刘基闻言抚须点头,补充道:“二公子所言极是。若能由朝廷出面兴办学院,聘鸿儒为师,授兵法、传经义,既能保功臣血脉成才,又能让上位牢牢握住这些勋贵子弟,此乃恩威并济的长远之策。”

朱标也神色郑重地说道:“父王,设立学院可解后顾之忧。待这些子弟成材,日后也是我大明栋梁,不至于朝中无人可用。”

朱槿目光转向兄长朱标,又看向朱元璋,继续说道:“爹,若要办好学院,需得有得力之人主持。大哥仁厚贤德,素有威望,孩儿斗胆提议,由大哥负责学院诸事,从选址、聘师到招生,皆可由大哥统筹。学院名字也请大哥定夺。日后这些勋贵子女于学院中受教,皆算大哥门生。如此一来,既有人能用心操持学院事务,又能让大哥与勋贵子弟建立情谊,于国于家,都是幸事。”

朱标一愣,随即拱手道:“二弟谬赞,若父王信得过儿臣,儿臣愿竭尽全力,办好学院。”

朱元璋,目光如鹰隼般在三人身上来回扫视,殿内烛火摇曳,将他脸上的皱纹照得忽明忽暗。良久,他沉声道:“学院之事不急,等拿下元庭,天下底定再从长计议。” 说罢,他看向朱槿,眼神中带着几分严厉与关切,“槿儿,你在家再待两日,好好准备行囊。两日后即刻北上,徐达那边战事吃紧,你此去定要多长心眼!”



    (http://www.233xsw.com/book/OcFr0O.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33xsw.com。二三中文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33xsw.com
二三中文 有求必应! 日月之下,皆是明土 http://www.233xsw.com/book/OcFr0O.html 全文阅读!二三中文,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