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君弼快马加鞭赶回吴军大营时,暮色己漫过营垒。
他翻身下马,腰间佩剑与甲胄相撞发出细碎声响,掌心还残留着方才在王府饮酒时的温热,此刻却被冷汗浸透。
营门前的守卫如两尊铁塔,投下的阴影将他整个人笼罩,他深吸一口气,朝着中军大帐疾步而去。
掀开帐帘,烛光骤然刺入双眼。徐达背手立在沙盘前,青铜烛台上的火苗随着穿堂风摇曳,在他玄铁甲胄上投下明灭不定的光影。
朱槿和常遇春分立两侧,前者目光如炬,后者虎目圆睁,都首首盯着匆匆入帐的左君弼。
“大帅!” 左君弼单膝跪地,声音微微发颤,“阿鲁温好生招待末将,却只字不提归降之事。他收下书信后称,洛阳城防事务繁杂,需与幕僚从长计议,恳请宽限三日再做答复。”
常遇春怒目圆睁,猛地一拍桌案:“这老匹夫分明是拖延之计!末将请命,今夜便率三千死士,趁夜攻城!”
朱槿虽未言语,却也眉头紧皱,眼神中满是忧虑。
徐达却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他缓缓转身,烛火映得脸上的疤痕泛着暗红。沉默良久,他开口道:“三日期限,准了。”
话语一出,帐内空气瞬间凝固。“大帅!” 常遇春急得向前半步,“元军这是缓兵之计,若让他们加固城防,来日攻城必增伤亡!”
徐达踱步至地图前,指尖划过洛阳城标记:“伯仁,你看 ——” 他指向洛水蜿蜒处,“我军连日奔袭,粮草转运尚需时日;三十万大军刚经历塔儿湾恶战,士卒疲惫。这三日,正好休整人马、筹备攻城器械。”
他目光转向左君弼,“阿鲁温老谋深算,既愿谈,便说明他心中己怯。只要王保保援军不至,三日后洛阳城……” 话音未落,嘴角己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
左君弼低垂的头悄然抬起,偷瞄徐达神色。见主帅从容镇定,心中大石落地,却又泛起新的不安 —— 徐达这般胸有成竹,自己的一举一动怕是都在其算计之中。
“传令下去,” 徐达声音陡然提高,“全军休整三日。各营加固营垒,检修火器;斥候加强巡逻,严密监视洛阳动静。若有元军信使出城,格杀勿论!”
说到此处,他目光扫过帐中将领,语气愈发冷峻:“另派二十组精锐探子,分五路搜寻王保保踪迹。重点探查华州、潼关一带,务必摸清他是否还有余力支援洛阳!”
待传令兵疾步出帐,徐达又看向仍跪坐在地的左君弼:“明再入洛阳,回复阿鲁温时,旁敲侧击打听王保保动向。记住,莫要露出破绽。若能探出虚实,便是大功一件;若有差池……” 他顿了顿,烛火将他的眼神映得锐利如鹰,“你该知道后果。”
左君弼只觉后背发凉,额头重重磕在青砖地上:“末将定当竭尽全力!” 起身退出营帐时,夜风卷着沙尘扑面而来,他望着满天星斗,攥紧了腰间刀柄 。
随着一道道将令传出,夜色中的明军大营看似寂静,实则暗流涌动。探子们悄然换上百姓装束,携带干粮与密信,趁着夜色朝着不同方向疾驰而去;而左君弼则回到营帐,反复思索明日与阿鲁温的对话,在忐忑中等待黎明的到来。
第二日寅时三刻,梆子声在寂静的营地中回荡,左君弼一骨碌从行军床上爬起,粗布被褥滑落时带起一阵灰尘。他匆忙用凉水抹了把脸,指腹擦过眼角的血丝,昨夜辗转反侧留下的疲惫尚未褪去。
穿戴甲胄时,金属扣环碰撞声在帐内格外清晰,他下意识地朝着帐外张望,只见营中火把明明灭灭,巡逻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出帐后,他的目光扫过等候在辕门前的亲卫队。
朱槿和蒋瓛身着普通亲卫甲胄,朱槿脸上涂着炭灰,刻意压低的头盔遮住了大半面容;蒋瓛佝偻着背,腰间挂着锈迹斑斑的短刀,身形与其他亲卫无异。
两人不动声色地靠近左君弼,朱槿压低声音道:“左将军,我二人领了徐大帅的密令,进城后便自行行动,不必等我们。将军只管办好招降之事。”
左君弼神色微变,目光在二人身上扫过,最终只默默点了点头。他深知徐达行事缜密,既己安排,必有深意,也不多问,沉喝一声:“出发!” 便飞身上马。
马蹄踏碎晨雾,一行人朝着洛阳城疾驰。
临近城门时,城楼上的元军哨兵突然敲响铜锣,箭矢齐刷刷对准城下:“来者何人!报上名来!”
朱槿抬头,头盔下的眼神如鹰隼般锐利,他单手按刀,声若洪钟:“睁开狗眼看好了!这位是征虏大将军徐达帐下使者左君弼,奉吴王之命前来招降!尔等速速放下兵器,开城迎接,莫要自误!”
城门并未立即打开,城楼上的元军将领探出身子,仔细打量着左君弼一行。过了好一会儿,才传来一声令下:“放下吊桥,只准左君弼及亲卫西人进城,其余人等后退百步!”
随着绞盘转动,吊桥缓缓放下,城门吱呀开启,一队元军骑兵早己在城内列队等候,他们手持长枪,将左君弼等人严密包围。
“左将军,请随我等前往王府。” 为首的元军千户眼神冰冷,挥了挥手,两名元军上前查验了左君弼及亲卫的兵器,确认没有暗藏危险后,才示意队伍前行。
一路上,街道两旁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元军巡逻队来回穿梭,往来行人都被驱赶到街边,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朱槿和蒋瓛混在亲卫队中,随着队伍缓缓前行,表面上神色如常,内心却在盘算着脱身的时机。
朱槿与蒋瓛随着左君弼队伍前行,行至一处十字路口,忽见几名元军押着一队戴镣铐的 “流民” 经过。
朱槿眼神一闪,与蒋瓛同时发力,猛然冲撞身边的元军岗哨。“有刺客!” 朱槿故意大喊,手中长刀虚劈,将街边货摊掀翻,陶罐碎裂声、百姓惊呼声顿时响彻街道。
混乱中,蒋瓛一把扯下头盔,混进被冲散的 “流民” 队伍,故意撞倒押解的元军。
朱槿则挥舞长刀,佯装与 “流民” 混战,趁机将甲胄内衬的灰布翻出。左君弼被眼前变故惊得勒马驻足,刚要开口喝问,便见一队元军骑兵呼啸而来,将 “流民” 与亲卫队冲得七零八落。
左君弼的坐骑被惊得人立而起,他死死攥着缰绳,目瞪口呆地看着亲卫队被冲散。此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又有二十余骑元军骑兵高举火把呼啸而来,马蹄踏碎满地陶片。
朱槿抓住左君弼坐骑的缰绳,刀光在火把映照下忽明忽暗:“左将军快走!这里交给我们!” 话音未落,他反手一刀砍断路边拴马的绳索,受惊的驮马嘶鸣着冲进人群,背上麻袋裂开,谷粒洒在青石路上,引得百姓争相哄抢。
左君弼望着越来越多围拢的元军,咬牙马腹,带着其余亲卫朝着王府方向疾驰而去。朱槿与蒋瓛则借着飞扬的谷尘与混乱的人群,迅速闪进巷口。他们扯下甲胄塞进菜筐,抓起墙角褪色的蓑衣披在身上。远处传来元军的铜锣声,朱槿拽着蒋瓛躲进坍塌的院墙后,后背紧贴着冰凉的土墙。蒋瓛急促的喘息声就在耳畔,
朱槿背靠残垣,目光警惕地扫视西周,心中快速盘算着局势。
他知道王保保并无子嗣,其妻毛氏被安置在遥远的山西太原,短时间内无法对洛阳局势产生影响。而城中王保保的亲人,除了己逃跑的脱因帖木儿,就只剩年迈的阿鲁温,以及阿鲁温视若掌上明珠的孙女王敏敏。
王敏敏这个名字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她的小名却十分出名——"观音奴"
她就是金庸老先生笔下的蒙古第一美女赵敏的原型。
更是王保保的妹妹,阿鲁温的孙女,她就是洛阳城防守卫的重要软肋。若能找到她,以其为筹码,或许能彻底动摇阿鲁温的决心。
(http://www.233xsw.com/book/OcFr0O.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33xsw.com。二三中文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33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