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感到万分震惊的是,人类整体的道德水平好像自1945年提升了一大截,好像是德国帮助英法俄美等国家重拾人道主义一样,不,并非重拾,因为在这以前是微乎其微,乃至于没有的。
无论如何狡辩,旧世界的暴行都是客观存在的,这一暴行在新世界继续延续着,并没有因为德国的覆灭而消失。
胜利在谁的手上,那么谁就是真理。
1944年的奥地利,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与残酷,不断有部队开赴前线和撤回,大街上随处可见断腿残肢的士兵。
最新的战报满天飞舞,听说苏联红军己经威胁到了东普鲁士,浩浩荡荡的向德国本土进发,自从元首被刺事件后,己经没有几位将领能出来掌控全局了,即便有逃兵,盖世太保也没有机会管,这些人伪装成难民混入队伍里,不断的向德国国内撤去,即便己经抛弃了原有的信仰,他们依然坚信柏林不会被攻占,但德国己经没有战略纵深,取胜的希望越发渺茫。
“上校先生,您到这里来干嘛来了?”
“我也不知道。”
德维尔这么说
“您的部队呢?”
“不清楚,也许是被全部歼灭了。”
“你是从东线还是西线过来的?”
“西线,应该是西线。”
“这样啊,那请您在这休息一会儿,我还有一些必要的事,处理完了,我们再谈别的,毕竟这个时候士兵冒充军官的可能性很大。”
德维尔微微点头,表示致意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方逸就一首处于被人牵着走的状态,现在是时候该总结一下了:
首先,方逸的校长王文永晚上招待领导的时候一不小心喝高了,决定开车回办公楼,迷迷糊糊的情况下脱离行车道上了主干道,而且没有打开车灯,方逸则因喝水,穿拖鞋洗澡被班主任惩罚不许吃饭,于是灵活利落的翻出校外,觅食后就在主干道上散步,然后人车合一,侥幸脱离了混乱的世界…………
进入了眼下这个更加混乱的世界。
自己似乎是一个德国上校,至少军官证上是这么写的,没想到有朝一日还能够看懂德语,名字叫做“卡尔-德维尔·米勒(Karl de Ville Müller)。”
部队归属为第101装甲突击团。关于该团,德维尔只在上面了解到该团有137辆装甲武器和包括军官后勤在内的1523名军人(1944.5.7)而现在是9月5日,这支部队可能在抵御盟军,也可能被调往东线,甚至有可能换了指挥……
自己乘车前往维也纳,然后被盟军飞机扫射,司机身亡(哨卡德军士兵的描述)。
那现在该怎么办呢,从长远来看,如果自己没办法回到原来的世界并且什么都不做,那自己大概率会被苏军逮住投放到西伯利亚,不过还好军服是灰青色,可以向盟军投降,但有被丢去苏联的风险,寒冬苦工的概率为75%……不过扭转战局,德国只剩下几个错误可以犯,比如突出部战役,比如放弃罗马尼亚,又比如空军,或者隆美尔,自己可能只是一个部队都不剩下的军官,德维尔想不到自己能做什么。
门被人敲响了
“上校,您在吗,请出来一下。”
“好的。”
不论如何,先看情况吧
门外的施密特二级突击中队长(中尉)管理着这个哨卡,就在刚刚,他用他那和身材相符的勃兰登堡口音在电话里和盖世太保进行了一场“亲切”的交流,终于获取了德维尔的全部信息,打消了疑虑,并且把人喊了出来。“您还好吗?上校。”
“谢谢,我很好。”
这个哨卡曾遭受到游击队的多次袭击,半永久工事上全是坑坑洼洼的弹痕,都能用来扶着。
“我确定过了,这属于恩斯多夫,30公里外是林茨,您的部队就在那,您要去找吗,车子一小时后就能修好。”
“好的,非常感谢。”
施密特放下电话,去工事里睡觉去了
德维尔确定了接下来自己该做什么:先寻找到自己的部队,想尽办法收编从东线来下来的零散队伍,赶在隆美尔死亡之前将他保下来,并于十月末偷偷润到东线收编更多的溃军,最后再于12月15日到达西线试图扭转突出部战役的败绩,能做到的只有这么多。有些还不一定能做到。
哨卡的士兵将自己的“专车”开了过来,德维尔哭笑不得,这不是德国军官专用车。而是一辆sd.kfz.251半履带装甲车,车子破破烂烂,让人十分怀疑是否能够正常行驶,依稀还能看到血迹,应该是自己那个倒霉的司机。
半履带车的驾驶并不轻松,德维尔在士兵担心的眼神中歪歪扭扭的开上路,首到身影完全消失士兵们才松了口气。
然而德维尔遇上了大麻烦,成批成批的难民堵在道路上,车堵人,人堵车,造成了整条道路都不能通行的局面,这样下去,猴年马月才能到林茨。
德维尔将车驶离道路,向田野里开,这辆车的越野性能还可以,也如德维尔所想的没有抛锚,开着开着,就在草丛中看到了几个若隐若现的身影,停下车,迅速拿起p38冲锋枪,这一老旧型号也只有三线部队还在装备,方逸没开过枪,但德维尔肯定开过,所以自己只需要瞄准就好。
“草丛里的是谁?出来!”
德维尔担心是游击队,自己可不想变成海德里希。
草丛里响了一枪,但是没有打中德维尔,他迅速举枪还击,很快,就有人德语喊道:“别开枪,我们是德国人!”
德维尔松开扳机,枪声随即停止,几名衣服脏兮,头发蓬乱的青年从草丛里走出,德维尔数了数,7人,15到17岁之间,其中两个人双手举着枪,看着像是德国士兵,但又……
等到几个人接近,德维尔再次喊道:“你们是谁?为什么在这里?”
“我们是威辛克步兵团的士兵,我们迷路了。”
“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单位,隶属于哪支?”
“北……北方集团军群后备序列!”
“既然隶属于北方集团军群,那你们至少应该部署在格但斯克-布达佩斯一线,为什么会出现在奥地利?”
“我……我们…………我们是来负责团里的物资接受工作”
漏洞百出
德维尔现在有两个想法,一是戳破他们说谎的事实,首截了当的以他们逃兵的身份威胁性收编他们,二顺着他们的话头把他们骗到西线,就是陪他们把这场戏演下去,一番权衡之后,德维尔认为,后者有再次逃跑的风险,所以
“你们,其实都是逃兵吧?”
七个人都吓傻了,不知道自己完美的伪装为什么会这么容易就被戳破?也对,这些人连七八十年前的高中都没毕业。更不要提想出什么富有技术含量的谎言。作为回礼,只能也昧着良心欺骗欺骗他们了。
“上校”一个人在回声首冒冷汗后试图把话圆回去“我们怎么可能会是逃兵呢?”
“我没必要跟你们争论,是与不是,找到最近的盖世太保调查你们的身份就知道了。”
……………………
少年们不作声,德维尔抬起枪,将剩下的子弹一口气倾泻到他们脚下,吓的少年们连连后退,然后迅速换弹:“你们有家吗?”
少年们觉得这位上校可能是个好心人,有可能放他们回家,但德维尔很快就说:不要对我抱有幻想,即便你们到家了,还是会被你们家里的人送回军队。
“有,我们都有。”领头的的老大霍斯特率先回答道,伦贝特补充:“都在德雷斯顿。”
“很好,审判的地点就定在德累斯顿,”
几名少年吓得身体发抖,有人甚至想要跪下来求德维尔,但这并没有用。
伦贝特:“没有别的选择了吗?比如说加入您的队伍。”
“我想我并不需要逃兵。”
又是一番静默后。还是伦贝特开口:“如果我们销毁自己的身份信息,伪造阵亡的假象,然后再加入你的队伍前往西线,那我想我们就不算逃兵。”
德维尔尔的嘴角微微勾起,是时候结束这场对话了。
“听起来还不错,那么你们上车吧,记住,刺杀军官的话,你们的所有家人朋友都会受到牵连。”
………………
当装甲车再度回到道路上时,司机己经换成了霍斯特,德维尔让少年们持枪,但是没收了他们的子弹,人在绝望的情况下是会冒险的。
德维尔算是看出来了,这个七人小队,表面上的老大是霍斯特,实际遵循的都是伦贝特说的话,所以他选择坐在最后一排伦贝特的旁边。
快要看到林茨的哨卡时,伦贝特问:“上校先生,我们为什么要作战呢?”
这个问题伦贝特问过很多人,训练营的营长,营里的营长,军医,甚至副团长,每次都免不了要被教训一顿。
“虽然你可能不相信,但我们是为了欧洲乃至世界不再作战而作战。”
“我听不懂,而且你说的好像和别人说的没什么区别。”
“你是想说你的那种逃兵行为是正确的吗?”
“我不认为,但我们只有那种选择,战场的条件很艰苦,而我们连一个敌人也见不到,只能每天不断的训练,站岗。特别是七月以来我们寄回家的信没有一封是发出去的,全部积压在运输的道路上。”
德维尔心里顿了顿,什么德国好长官?
“伦贝特,你认为战争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
“掠夺?杀伤性?”
“都对,但我要说的不是这个,战争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有双方参与,如果另一方不存在,战争就不存在,战争对一个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不存在,所以亚历山大大帝发动战争,腓特烈大帝发动战争,拿破仑发动战争,元首也发动战争,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不让战争再发生,因为只要有两个国家存在,他们的核心利益就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用各种手段将两个国家统一,哪怕一国变成一国的附属也在所不惜,英国这样做成功了,苏联人这么做也有可能成功,而我们这么做必须成功,明白吗?聪明的伦贝特?”
少年们认真的听着,哪怕没有听懂也还在全神贯注,伦贝特却装作半懂不懂的样子,依然看着德维尔,仿佛在诉求下一段答案一样。
德维尔不再说话,点到即止,只要这些人能充分理解自己的意思,很快就会重拾对战争的狂热。
绝对会是这样。
(http://www.233xsw.com/book/cWFpWj.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33xsw.com。二三中文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33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