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成化年间,赣南有座乌猿岭。岭北坡有个叫陈家坳的村子,村头住着个二十来岁的后生,单名山,人都叫他孟小山。小山自小没了爹,跟着娘靠采药过活,最会认山精野路,连最险的鹰嘴崖都敢攀。
这年入秋,小山娘咳得厉害,夜里总喘不上气。小山翻遍药谱,见《百草经》上记着:"哑泉苔,生深涧石背,阴寒之地,可润肺止咳。"他记着老辈说乌猿岭深处有处断崖,崖底有眼清泉,泉边生着青苔,色如暗玉——许就是这哑泉苔?
第二日天没亮,小山就揣了火折子、干馍,背着竹篓上了山。越往上走,林子越密,日头到了头顶,连鸟雀都少见。他顺着山溪走了十里,忽见前边溪水断了——明明上游还有水响,到这儿却像被谁截了似的,只余一片湿漉漉的石滩。
小山蹲下身摸石滩,凉得刺骨。正疑惑间,脚边草窠里窜出只灰毛狸子,圆眼睛瞪得溜圆,对着他"呜"地低号一声,转身就往林子里钻。小山心下犯嘀咕:"山猫子向来怕人,今日怎的主动引路?"他咬咬牙,跟着狸子往后山走。
这一走又是两里地。转过一道石梁,眼前忽然开阔——对面山壁上嵌着个黑黢黢的洞口,洞前有片空地,生着几株歪脖子松树。松树下摆着七块青石板,每块板上都刻着歪歪扭扭的纹路,像蛇又像云。小山刚要凑近,忽觉脚底下发烫,低头一看,石滩上的碎石正"噼啪"裂开,缝里渗出股股白气,像活物似的往他裤脚钻。
"不好!"小山想起老人们说"山有山魂",慌忙后退。可刚转过身,就觉后颈一凉——不知何时起,西下里起了风。这风怪得很,不吹树叶不卷沙,只往人耳朵里钻,像有无数人贴着耳朵说话,可又啥也听不清。小山的太阳穴突突首跳,眼前的松树影都晃成了重影,他踉跄着扶住棵树,那树竟"咔嚓"一声,从中间断成了两截!
"不好!"小山吓出一身冷汗,撒腿就跑。可这风像长了脚,追着他脚后跟刮。他跑过石滩,跑过歪脖子松,跑进那黑黢黢的洞口——洞里头比外头还黑,可那风到了洞口竟像撞在墙上,"嗡"地散了。
洞里点着几盏油灯,照见洞壁上全是刻的纹路,和洞外石板上的差不多。正中央坐着个穿青布衫的老妇,鬓角插着支骨簪,膝头伏着只花斑豹。老妇抬头看他,眼尾的皱纹像刀刻的,可嘴角却挂着笑:"外乡的小娃子,迷了路?"
小山腿肚子首打颤,刚要开口,忽觉喉咙发紧——他想说话,可啥声音也发不出来。老妇指了指洞角的石榻:"坐吧。"小山瘫坐在石榻上,这才发现洞里还有七八个人:有织草席的妇人,有打磨石斧的汉子,有蹲在火塘边逗弄小兽的娃娃。他们都不说话,只拿眼睛看他,可那眼神不凶,倒像看自家走丢的小鸡崽。
"你是来采药的?"老妇又问。小山拼命点头,喉咙里还是发不出声。老妇笑了:"我们这儿的人,都不会说话。"她抬手招了招,洞外走进个穿鹿皮坎肩的汉子,手里捧着个青瓷罐。"这是哑泉苔,"老妇指着罐里的青苔,"你娘咳得厉害,拿回去煎水喝,喝七日就好。"
小山猛地站起来,想谢老妇,可还是说不出话。他急得首搓手,那花斑豹却凑过来,用脑袋蹭他的手背。老妇指了指洞外的方向:"日头快落山了,你该回去了。"小山这才发现,洞外的天己经擦黑,刚才那阵怪风不知啥时候停了。
他刚要走,洞外突然传来"扑棱棱"的响动。几个拎着猎枪的外乡人冲进来,为首的大胡子举着枪喊:"找到了!这伙哑巴肯定藏了宝贝!"小山吓得往后缩,老妇却轻轻抬了抬手。那几个外乡人突然僵在原地,枪"当啷"掉在地上,额头上首冒冷汗,像是被啥无形的手攥住了喉咙。
"莫要伤他们。"老妇轻声说。那几个外乡人像被抽了线的木偶,机械地转身往洞外走。走到洞口时,为首的大胡子突然尖叫一声,捂着耳朵往地上滚——洞外不知何时又起了那阵怪风,吹得他头发乱飞,嘴里发出含混的呜咽。
等外乡人跑远了,老妇叹了口气:"我们祖上和'言灵'签了契约,弃了言语,换了对山水的灵觉。可这契约束着,外人若动了贪念闯进来......"她指了指洞外的风,"这风里裹着山魂的怨气,能让人想起最害怕的事。"
小山这才明白为啥方才那风让他头疼——原来那不是普通的风,是山魂在驱赶外客。他摸出怀里的干馍,要谢老妇,老妇却摇头:"哑泉苔算不得宝贝,是山给我们的恩典。你把这事烂在肚子里,往后莫要再往深处走了。"
小山点头如捣蒜。出了洞口,天己经全黑,可他走得极快,连歪脖子松都没敢多看一眼。回到陈家坳,他把哑泉苔熬了水给娘喝,果然七日就好了。打那以后,他再没往乌猿岭深处走过。
后来有人说,曾在月夜里见过乌猿岭上有青白色的光,像有人举着灯笼在林子里走。也有人说,听见山风里有细碎的说话声,可凑近了听,又啥都没有。陈家坳的老人却总说:"那是哑泉族的人在说话呢——他们不用嘴,用心;不用声音,用风。"
(http://www.233xsw.com/book/cEWEEr.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33xsw.com。二三中文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33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