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采蜜
不过,他也不忘提醒两个小伙子:“别光顾着看,去准备另外两个木箱,待会儿还要去崖边那个蜂巢呢。”
小柱和铁汉这才回过神来,赶紧去搬运木箱。孙青山则继续专注地采割着蜂巢,动作既快速又稳健。
随着时间推移,木箱逐渐被装满。孙青山小心地把箱子盖好,确保蜜蜂不会跑出来,然后稳稳地从树上下来。
“走,咱们去处理另一个蜂巢。”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带着两个年轻人向山崖进发。
来到石缝前,孙青山仔细观察着地形。这个蜂巢的位置比椴树上的要难处理得多,石缝狭窄,根本无法直接伸手进去。
他思索片刻,从背包里取出一个小瓶子:“这是蜂引醇香,能吸引工蜂。”
他将信息素涂抹在木箱内壁上,然后把箱子放在石缝下方。很快,蜜蜂们就被香气吸引,开始向木箱聚集。
孙青山耐心等待,直到大部分蜜蜂都进入木箱,才迅速盖上箱盖。随后,他拿起割蜜刀,小心地从石缝中取出巢脾。
小柱和铁汉在一旁帮忙,将取出的蜂蜜装入另一个木箱。三人配合默契,很快就完成了采蜜工作。
孙青山从树上敏捷地跳下来,满意地打量着木箱里满满当当的巢脾。蜜蜂嗡嗡作响,仿佛在抗议这突如其来的打扰。他拍了拍手上的树皮碎屑,目光又转向树洞。那里面还有大量未割的蜂巢,但他知道适可而止的道理。
“割太多,蜂群就要搬家了。”孙青山喃喃自语,眉头微皱,“留下三分之二,它们还能继续繁衍生息。”
他仔细估算了一下,这一箱至少有百来斤重。再加上不远处石缝里的崖蜜,今天的收获已经相当可观。想到崖蜜,孙青山眼前一亮,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那可是稀罕物啊!平常悬挂在悬崖绝壁上,采集难度极大。没想到今天运气这么好,发现了一处易于采集的崖蜜。
他轻快地走到石缝前,仔细打量着。悬崖底上方大概一米处,一道细长的裂缝几乎贯穿整个崖壁。裂缝里密密麻麻地挤满了金黄色的蜂巢,无数蜜蜂在上面爬动,场面蔚为壮观。
孙青山眯起眼睛,心中盘算着。最下面一段已经被野兽糟蹋过了,但两米以上的位置保存完好。更妙的是,那些都是年份久远的老巢脾,里面的蜜早已凝固。
他拿出随身携带的钩子,小心翼翼地伸进石缝,一块块地将老巢脾撬下来。这些不需要装箱,直接装进麻袋就行。孙青山动作娴熟,每一下都精准无误,仿佛与蜜蜂达成了某种默契。
很快,两个麻袋就装得满满当当。孙青山又爬上去,割了一箱新鲜的巢脾。看看天色已晚,暮色渐浓,他决定收工回家。
回到马车上,欧德胜已经等得有些不耐烦了。他坐在车辕上,百无聊赖地拨弄着草叶。
“可算回来了!”欧德胜抱怨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调侃,“我还以为你被蜜蜂蛰晕过去了呢。”
孙青山哈哈一笑,拍了拍欧德胜的肩膀:“哪有那么夸张。你看,这次的收获可不小。”
欧德胜瞥了眼满载的马车,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好家伙!这么多蜂蜜,咱们四家吃一年都吃不完吧?”
“留些自己吃,其余物件全搬到山脚下变现。”孙青山说,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明年我们自己养蜂,就不用再跑这么远了。”
“对啊!”欧德胜一拍大腿,兴奋得像个孩子,“弄到俩箱小蜜,明年就能繁衍出更多。咱们可以成为养蜂大户了!”
两人越说越兴奋,一路上笑声不断。马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畅想未来的热情。等他们赶回松树寨时,天已经快黑了。
街上还有不少闲聊的村民。看到孙青山他们回来,纷纷围了上来,好奇地打量着马车上的收获。
“青山,你们这是打猎回来啊?”有人问道,眼睛紧盯着马车上的箱子。
“好家伙,四头野猪,还有一头棕熊!”另一个村民惊叹道,声音中充满了羡慕。
欧德胜得意地说:“没什么,就是进山采点蜂蜜,顺手打了几只野兽。”他故作轻松的语气引来一阵惊呼。
“这四个箱子都是蜂蜜?”有人好奇地问,伸长脖子想看个究竟。
“哪里啊,”欧德胜越发得意,眉飞色舞地解释道,“就两箱蜂蜜,剩下两箱装的是小蜜蜂。青山准备自己养蜂,顺手捉了两箱野生蜜蜂。”
村民们听得啧啧称奇,纷纷帮忙卸货。有人赞叹孙青山的本事,有人则对养蜂的前景充满期待。孙青山看着热闹的场面,心里暖洋洋的,感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和支持。
戴春燕早就在门口等着了。看到孙青山回来,她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眼中满是柔情:“青山哥,你们回来啦!”
孙青山点点头,嘴角微扬:“嗯,回来了。”简单的对话中,却包含了千言万语。
孙青山他们这一趟收获颇丰,足足弄回来六七百斤的巢脾。熬煮蜂蜜的香气在整个屯子里飘荡,远远就能闻到那股甜腻的味道。
孙青山家的院子里,浓郁的花香和蜂蜜的芬芳交织在一起,引得不少村民纷纷前来。阳光洒在院子里,映照出一片金黄色的光晕,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蜂蜜浸染。
“青山啊,听说你们弄回来不少蜂蜜,给我来两斤。”一个上了年纪的大爷探头探脑地往院子里张望,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俺家也要两斤。”紧接着,又有一个村民凑了过来,脸上带着讨好的笑容。
孙青山看着院子里络绎不绝的村民,心里暗自叹气。他的手指无意识地着裤子上的褶皱,眉头微微皱起。在农村里,这种事情最难办。一斤蜂蜜,拿到山下黑市能卖三块,但在村里只能卖一块钱。
可这个价格又不能说,毕竟贸易站的收购价也就一块左右。村里人来买,总不能拒绝,更不能坐地起价。这是农村的规矩,要是敢卖高价,那可就坏了人缘。
孙青山想起前段时间知青们的事。刚开始村民们都以低价卖给知青山货,后来发现他们拿到山下倒卖牟利,这才闹出了不少事端。那场风波至今还在村里人的茶余饭后被提起,成了一个警示。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挤出一个笑容:“行,一块钱一斤,你们要多少给多少。”
(http://www.233xsw.com/book/WpjFcr.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33xsw.com。二三中文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33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