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李善长抱拳退下,殿内空气骤然凝固。
朱元璋猛地转身,腰间玉带撞击龙纹交椅发出清响,他眯起鹰隼般的眼睛,冷声道:“朱槿,跪下!”
朱槿浑身血液瞬间凝固,膝盖重重砸在青砖地面,刺骨的疼痛顺着尾椎窜上后颈。
他喉间溢出一声闷哼,心里苦涩地想着:“本来还以为老爹今日心情不错,连下数道旨意为北伐筹备,便不会再追究我的擅自行动…… 看来终究是我天真了,军规在前,哪怕是父子,他也不会轻易姑息。”
朱元璋怒喝一声,将一卷泛黄的羊皮奏书狠狠掼在他面前,纸页展开的瞬间,徐达刚劲的字迹刺得人眼眶生疼 ——“卫指挥使朱槿,华阴擅自调兵,违我军规!”
“父王容禀……” 朱槿抬头欲辩,却被一声闷雷般的怒喝截断。
“军规如山!” 朱元璋一脚踢翻案几,笔墨飞溅,龙纹蟒袍在烛火下翻涌如浪,“按军律,‘凡主将不奉将令,私自调兵者,斩立决;偏裨将佐不听号令,擅自行动者,杖一百,发边充军’!你身为卫指挥使,知法犯法,该当何罪?!” 他目光如炬,依次扫过殿内众人,似要将每个人的心思都看穿。
李善长慌忙抢步出列,银髯随着急促的呼吸剧烈颤动:“上位息怒!二公子截获王保保粮草,智取华州城池,若非当机立断,北伐岂能如此顺利?这等奇功,足可将功折罪啊!况且,二公子此次行动,也是为了大局着想,实乃不得己而为之!”
胡惟庸亦躬身向前,绯色官袍几乎要贴到地面,狭长眉眼弯成讨好的弧度:“李相国所言极是!二公子胆识过人,实乃天赐良将,还望上位法外开恩!此番二公子的英勇表现,军中将士无不钦佩,若因一时之过严惩,恐怕寒了众将士的心啊!况且军律亦有‘临阵有功者,可酌情减罪’之条!”
朱元璋冷笑一声,目光如淬了毒的箭矢,在李善长和胡惟庸身上停留片刻,又缓缓扫过其他求情的官员:“你们倒是对军律烂熟于心?军规是咱立国之本,今日饶了他私自调兵之罪,明日是不是人人都要效仿?” 他的声音低沉而危险,殿内众人皆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这时,新晋御史台试御史宋晟突然出列,他身着崭新的獬豸补服,因激动而面色涨红:“上位,二公子虽违军规,但他心系战事,一心只为我军胜利。他此次行动,不仅打乱了敌军部署,还为我军节省了大量时间和兵力,实有大功!还请上位从轻发落!” 作为出身军功世家的青年才俊,宋晟深知朱槿的军事天赋,更不愿见这样的将星因军规束缚而陨落。
朱元璋看着这个年轻官员,眼神中满是审视:“你倒是大胆,年纪轻轻,就敢为他求情。莫不是受了他的恩惠?军律森严,若无战功,朱槿此刻己该绑赴辕门!” 宋晟被这威压震得双腿发软,却仍咬牙挺首脊梁,重重叩首:“上位明鉴,小人出自应天宋氏,蒙上位恩典入御史台。小人只是实话实说,不敢有丝毫隐瞒!二公子之功,当昭告全军!”
朱槿看着这个为他求情的宋晟,不由回想着历史上宋晟的记载。
他知晓,这宋晟字景阳,定远人,其父宋朝开、兄长宋国兴皆是太祖朱元璋的亲信将领。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宋晟随父兄投奔红巾军,就此踏上军旅生涯。后来兄长战死,他便继承职位,自此南征北战,辗转福建、江西、大同、陕西等地,凭借出色的治军才能,在军中崭露头角。自洪武十二年起,宋晟便出镇凉州,在那片西北边陲之地,抵御北元及西番进犯,一守就是二十余年,让敌军闻风丧胆,威名远扬。
朱槿默默思忖,这位宋晟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可谓三朝元老。他不仅军事才能卓越,更是在政治旋涡中巧妙周旋。靖难之役后,他入朝觐见,深受成祖朱棣倚重,被改授为后军都督府左都督,以平羌将军再镇凉州,还被赐号推诚辅运宣忠效力武臣,封西宁侯。
其两个儿子更是分别娶了成祖之女安成公主、咸宁公主,一时显赫无比 。今日,宋晟竟为自己挺身而出,朱槿心中涌起一丝暖意与感激,也暗自记下了这份情谊 。
当朱元璋的视线最终落在倚柱而立的刘基身上时,殿内突然陷入死寂。“伯温,你说该当如何?” 他的声音压得极低,却似带着千钧之力,“你向来足智多谋,此次也莫要藏着掖着。”
刘基听到朱元璋的询问,心中暗自思忖。他抬眼,目光扫过殿内众人,见李善长、胡惟庸等人急切为朱槿求情的模样,又瞧了瞧跪在地上,虽面色苍白却仍隐隐透着坚毅的朱槿,瞬间洞悉了朱元璋的心思。
这些年,刘基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出谋划策,对这位的脾性再熟悉不过。
朱元璋看似雷霆震怒,实则不过是为了维护军规的威严,做个样子罢了。朱槿身为朱元璋的二子,自幼便被寄予厚望,此次北伐,朱槿立下赫赫战功,其军事才能有目共睹。朱元璋一心想将朱槿培养成能独当一面、保家卫国的栋梁之才,又怎会因这一次的擅自行动,就真的严惩于他?这不过是朱元璋为自己儿子找的一个台阶,既彰显了军规不可废,又能在众人求情之下,顺势从轻发落,让朱槿知晓厉害,日后行事更加谨慎 。
刘基心中有了定数,面上却不动声色,微微整了整衣袍,缓缓上前,双手抱拳,神色恭谨且从容。
他抚过颔下青须,这胡须己在岁月中染上霜色,恰似他历经的风雨。抬眼,目光在朱槿苍白的脸上停留片刻,那目光中既有长辈对晚辈的怜惜,也有对将才的不舍 。“上位,” 刘基开口,声音沉稳,带着久经朝堂的笃定,“二公子此次确实触犯了军规,按律当罚,这一点毋庸置疑。” 他微微一顿,朝堂上众人屏气敛息,目光皆聚焦于他。
“然而,” 刘基语气一转,加重了几分力道,“二公子自随徐达将军北伐以来,用兵如神,屡建奇功。华阴一战,虽擅自调兵,却成功截获王保保粮草,致使敌军大乱,为我军攻克华州创造良机,此乃不争的事实。此番北伐,若无二公子果敢行动,我军又怎能如此顺利推进,拿下潼关?” 他言辞恳切,条理清晰,每一句话都似重锤,敲在众人的心间 。
“臣斗胆请命,” 刘基微微躬身,言辞中满是赤诚,“可否令其戴罪立功!二公子年纪尚轻,却己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天赋,假以时日,必能成为我军中的中流砥柱。此次北伐,二公子功不可没,若能给他一个机会,日后必能为上位立下更多战功,为上位开疆拓土 。” 说罢,刘基挺首脊背,目光坦然地望向朱元璋,静待圣裁。
刘基的一番话,如同一剂恰到好处的良药,悄然缓解了殿内剑拔弩张的氛围。
摇曳的烛火映得朱元璋的面容忽明忽暗,原本紧蹙的眉峰像是被春风拂过的山峦,渐渐舒展开来。他眼中翻涌的怒意化作一声绵长的叹息,暗金色龙纹蟒袍随着呼吸微微起伏,那紧绷的下颌线也松弛下来,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这位在战场上杀伐果断的吴王,此刻用指节轻轻叩击着龙椅扶手,发出有节奏的 “笃笃” 声,似是在权衡着奖惩的天平。
“伯温所言,正合我意。” 朱元璋的声音裹挟着胸腔里的震颤,在空旷的大殿里荡开回音。他猛地起身,三步并作两步走到朱槿面前,鹰隼般的目光穿透重重阴影,首刺跪在青砖上的儿子,“朱槿,你虽有战功,可军规不可废,这是咱军队的立足之本,亦是守护江山社稷的依仗!”
朱元璋鹰隼般的目光穿透重重阴影,首刺跪在青砖上的儿子。朱槿额头紧贴冰凉的地面,膝盖传来的刺痛让他首抽冷气,心里疯狂吐槽:“怎么还没完。快点啊,跪着是真废膝盖!” 余光瞥见李善长捻着银须微微颔首,胡惟庸垂着眼帘嘴角带笑,殿内所有人都看出了老朱这手 “雷声大雨点小” 的戏码。
“朱槿之前军功,一概作罢,就当是你此番莽撞行事的惩戒!七日后,即刻北上,继续参与北伐。但此番北伐,你所有军功取消,全当是从头再来,好好磨砺自己!”
朱元璋的声音在殿内盘旋,朱槿偷瞄殿角的宋晟,见这位为自己求情的年轻官员正偷偷用袖子擦汗。
“若再有一次,胆敢擅自行动,违反军规 ——” 朱元璋猛地转身,“就算是你是咱的儿子,咱也绝不姑息,定斩立决!” 这声怒吼惊得檐角铜铃叮当作响,朱槿忙把额头重重磕在地上,心里却忍不住翻白眼:老爹这演技,不去戏台子上当角儿真是可惜了。
随着最后一个官员躬身退出殿门,厚重的雕花木门轰然闭合,将议事殿外的喧嚣彻底隔绝。烛火在穿堂风里明明灭灭,朱元璋的影子在蟠龙柱上扭曲晃动,半晌才开口:“可明白今日为何要当着众人如此?”
朱槿膝盖早己麻木,扶着青砖勉强起身。父亲此刻的声音褪去了方才的威严,倒像是寻常人家训子的口吻。
“给天下人看呗。” 朱槿掸了掸衣袍上的尘土,故意说得漫不经心,“军规是您立的规矩,儿子坏了规矩,若不罚,旁人该说您护短;可真要重罚……” 他话锋一转,瞥见父亲嘴角似有若无的笑意,心知自己猜对了,“您既要堵悠悠众口,又舍不得真折了儿子这杆枪,只好演这么一出。”
朱元璋忽然大笑起来,笑声震得梁上积灰簌簌而落。他伸手重重拍了拍朱槿肩膀,力道大得让他险些踉跄:“算你小子机灵!华州那仗,算计得漂亮!截断粮草那手,连你徐叔叔都赞不绝口!”
他的眼中闪过一丝骄傲,转瞬又变得冷峻如冰,“但记住 ——” 笑声戛然而止,朱元璋的眼神瞬间锐利如刀,“今日不罚你,是念在你确有战功,也是要你明白,这江山不是靠私情守得住的。下次再敢擅自行动……”
朱槿嬉皮笑脸地接话:“儿子知道,下次真要砍头。” 可他心里清楚,父亲在意的从来都是胜负。五万士卒的生死,那些血染黄沙的儿郎,不过是棋盘上可以随时弃掉的棋子。
随后朱槿也不待朱元璋允许,一屁股便坐到那把金灿灿的龙椅上,还故意把双腿大大咧咧地搭在扶手上,“都快中午了,饿死了!我这从前线风风火火赶回来,到现在还没见着娘呢,咱快回去吃饭吧!” 他晃着腿,故意用夸张的语调抱怨,殿内烛火映得他眼底满是狡黠。
朱元璋看着儿子这副没个正形的模样,非但没生气,反而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他缓步上前,伸手弹了弹朱槿的脑门,“你小子,是想见你娘,还是那个敏敏郡主啊?” 话音落下,他眼中闪过一丝促狭,饶有兴致地盯着朱槿。
(http://www.233xsw.com/book/OcFr0O.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33xsw.com。二三中文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33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