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年盛夏,蝉鸣在县城的梧桐树上聒噪不止,赵爱国站在县发改委的落地窗前,望着楼下街道上往来的自行车流和零星几辆摩托车,手中攥着一份《企业数字化转型规划草案》。远处工厂的烟囱冒出滚滚浓烟,与天际的乌云交织在一起,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变革不会一帆风顺。
在一次企业座谈会上,赵爱国首次提出数字化转型的构想:“各位企业家,现在沿海城市己经开始用计算机管理生产、用互联网拓展市场。我们县的企业要是不跟上,迟早会被淘汰。比如引入 ERP 系统,能精准管理库存、优化生产流程;搭建企业网站,就能把产品卖到全国甚至国外。”
话音刚落,县纺织厂厂长陈大海就拍着桌子站了起来:“赵局长,我们纺织厂祖祖辈辈都是靠纺织机和工人的手艺吃饭,整这些洋玩意儿有啥用?一台计算机好几万,够买多少台纺织机了?而且厂里的工人连打字都不会,怎么操作?”
其他企业主也纷纷附和。机械厂老板李铁牛瓮声瓮气地说:“我们造机器的,要的是实打实的技术,搞什么数字化,净瞎折腾!” 木材加工厂的王秀兰则担忧地说:“投入这么多钱,万一没啥效果,我们小厂子可就赔不起了。”
面对如潮的反对声,赵爱国早有准备。他打开投影仪,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对比图:“大家看,这是隔壁市一家和咱们纺织厂规模差不多的企业,引入数字化管理后,库存成本降低了 30%,订单响应速度提升了一倍。” 接着,他又展示了几个通过互联网打开海外市场的案例,“这就是趋势,谁先抓住,谁就能抢占先机。”
尽管赵爱国说得口干舌燥,但大部分企业主依然不为所动。散会后,他坐在办公室里,望着天花板上旋转的吊扇,陷入沉思。要推动数字化转型,首先得解决企业主的观念问题,还要找到切实可行的突破口。
经过深思熟虑,赵爱国决定从城西的电子元件厂入手。这家厂子虽然规模不大,但研发能力强,厂长周建国思想相对开放。赵爱国多次登门拜访,和周建国促膝长谈:“周厂长,你们厂研发的新产品很有竞争力,但在生产管理和市场推广上还比较落后。如果引入数字化系统,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通过网络找到更多合作伙伴。”
周建国有些心动,但还是顾虑重重:“赵局长,道理我都懂,可我们缺技术人才,也没那么多资金买设备和软件啊。”
“资金问题,我来帮你们想办法。技术人才方面,我们可以和高校合作,引进专业人才,还能组织员工培训。” 赵爱国拍着胸脯保证。
在赵爱国的努力下,县财政设立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扶持资金,对试点企业给予补贴。同时,他联系了省城的计算机学院,达成合作协议,学院派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帮助企业搭建数字化系统。
电子元件厂的转型之路正式开启。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厂里的老员工对新设备、新系统充满抵触。车间主任老吴找到周建国,满脸不满:“周厂长,这些计算机看着就头疼,操作起来太复杂了。我们干了几十年的活,用老办法也没出过差错,为啥非要折腾?”
赵爱国得知后,亲自来到车间,召集员工开会:“大家别怕,我知道新东西学起来难,但学会了,工作就能更轻松。比如这个库存管理系统,以前查个零件库存,要翻半天账本,现在只要在电脑上输入几个字,一秒钟就能查到。而且,学会这些新技术,以后不管到哪都能找到好工作。”
为了让员工更容易接受,赵爱国请计算机学院的老师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培训教材,还设置了奖励机制,对快速掌握技能的员工给予奖金。慢慢地,员工们开始尝试接触新系统,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逐渐熟练操作。
电子元件厂的转型初见成效时,资金短缺的问题又凸显出来。购买软件、升级设备、聘请技术顾问,各项开支如流水般消耗着企业资金。周建国焦急地找到赵爱国:“赵局长,资金快撑不住了,再这样下去,项目就要夭折了。”
赵爱国一边安抚周建国,一边积极协调。他找到县农业银行,向行长介绍电子元件厂的转型前景,争取到了低息贷款。同时,他还牵线搭桥,让电子元件厂与一家大型电子企业达成合作,对方承诺在技术和资金上给予支持,条件是优先采购电子元件厂的产品。
就在电子元件厂的数字化转型步入正轨时,一场意外差点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一天深夜,工厂的服务器突然遭到不明攻击,客户数据丢失,生产系统陷入瘫痪。周建国急得满头大汗,给赵爱国打电话时声音都在颤抖:“赵局长,这可怎么办?要是数据找不回来,我们就完了!”
赵爱国连夜赶到工厂,一边联系计算机学院的专家团队,一边报警。专家们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终于修复了系统,找回了大部分数据。原来,是竞争对手嫉妒电子元件厂的发展,雇佣黑客进行破坏。
这次事件给赵爱国敲响了警钟,他意识到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网络安全问题至关重要。他组织企业主召开专题会议,邀请网络安全专家进行授课,还推动成立了县域企业网络安全联盟,共享技术和资源,共同抵御网络攻击。
电子元件厂的成功转型,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县城企业界激起了涟漪。陈大海坐不住了,带着纺织厂的骨干来到电子元件厂参观。看着车间里计算机实时监控生产数据,仓库管理系统自动生成补货提醒,陈大海感慨道:“没想到数字化真有这么大威力,我们纺织厂也得试试。”
趁热打铁,赵爱国组织了多场经验交流会,让电子元件厂的负责人分享转型经验。同时,他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对主动转型的企业给予更多优惠。在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数字化转型的行列。
为了解决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赵爱国不仅加强与高校的合作,还在县里举办了多期数字化技能培训班。他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担任讲师,课程涵盖计算机基础、企业管理软件应用、网络营销等内容。培训班场场爆满,许多企业主亲自带着员工来学习。
资金方面,除了政府补贴和银行贷款,赵爱国还探索出 “企业联合投资” 模式。他引导几家有实力的企业共同出资成立数字化转型基金,对有潜力的企业进行投资,既解决了企业资金问题,又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县城的企业面貌焕然一新。纺织厂通过数字化设计系统,开发出了更多新颖的图案,产品远销海外;机械厂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接到了更多大额订单。
站在县电视台的演播厅里,赵爱国面对镜头,向全县人民介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果:“这只是开始,未来,我们还要建设县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让所有企业都能共享资源、协同发展。我们要让数字技术,成为推动县域经济腾飞的翅膀!”
夜幕降临,县城的街道上霓虹闪烁。赵爱国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路边店铺的霓虹灯牌,看着企业厂房里透出的明亮灯光,心中充满欣慰。他知道,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还会有无数挑战,但他己经做好准备,继续带领企业在数字浪潮中破浪前行。
(http://www.233xsw.com/book/OOKjjp.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33xsw.com。二三中文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33xsw.com